傳統美德潤物無聲,向每個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,"幫"字成為社區和諧建設的切入點
成立于2001年的望州南社區最早從1994年開始逐漸形成,目前社區常住居民2000多戶約6800人,多數是民生路、高峰路等地過來的老拆遷戶,其中低保戶、殘疾人、孤寡老人比較多,今年7-9月社區統計低保戶64戶173人,其中殘疾41戶,領取失業證人員最多時達305人,可是在這個情況十分復雜的老社區里,人們互幫互助蔚然成風,社區生活其樂融融。
"盡自己的能力,能幫就幫"是這個社區的一大特點。這里流傳著兩個"金妹"的動人故事。居民陳金妹的丈夫幾年前去世,本人也身患重病,為了生計她曾和兒子一起撿垃圾為生。鄰居單金妹主動與她結成幫扶對子,從自己為數不多積蓄中每個季度拿出100元接濟陳金妹一家,后來單金妹女兒每月也主動拿出90元幫助這個不幸的家庭,6年時間從沒間斷。
周月蘭的丈夫因病去世后,女兒在讀中學,沉重的生活壓力之下周月蘭一病三年。鄰居易達媛主動把她接到自己家里,像親人一樣送飯喂藥服侍了一個多月,直到病情好轉,還有好幾位鄰居也主動送錢送物關心周月蘭的病情。"那么多幫助我的好鄰居,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,"康復后的周月蘭說,"社區有用得著的地方我都會盡力去做。"
望州南社區目前已形成濃郁的互幫互助氛圍:退休工人何蓮芳年老多病走路十分困難,平時到銀行取工資、去超市買菜都十分困難。居民陳培新主動上門安慰老人,并自告奮勇地把何大娘的家務包了下來。買米、買菜、取錢、做飯、洗衣服,陳培新數十年如一日從沒間斷過;居民張翠云夫婦先后中風偏癱,社區發動群眾捐款3000多元支付醫療費,黃偉紅、冼沛娥等人經常上門洗衣、送菜,捐款捐物難以計數…… 看到鄰居生活困難幫一把,見到鄰居生病體弱攙一把,如此動人的小故事發生在社區的每個角落,不過每個人都覺得這很平常,居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:"能幫就幫唄,換了是自己同樣也需要別人幫一把的。"
"基層堡壘"聚民心,把社區當家庭、把居民當親人,"幫"字成為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
居委會主任黃偉玲在望州南社區已經工作了10年,提起她的名字,很多群眾都說,黃主任可以把社區居民當親人一樣看待。每個月幾百元工資,黃偉玲多數都花在困難居民身上,自己曾經沒錢買菜,甚至借孩子的壓歲錢。
一次孤寡老人唐蘭珍不慎摔斷了腿,身邊無人照料,社區干部李潔蓮主動擔當起全面照料老人的任務,黃偉玲也經常上門幫忙。有一次,黃偉玲剛走進老人家門,就聞到一股異味,原來老人已經大小便失禁。黃偉玲沒說二話立即給老人仔細擦身、打掃衛生、清洗衣褲,一直參與照顧老人兩個多月。唐蘭珍傷好后逢人便夸:"親生女兒也不過是這樣??!"
在望州南社區,每一名黨員都在用無聲的行動感染著身邊的群眾。單金妹曾陪黃偉玲一起做入戶登記,有一次由于住戶思想比較抵觸,黃偉玲剛跨進門檻就被鐵門擋了出來,一只腳沒來得及抽回被門夾得鮮血直流,可她什么都沒說,反而一瘸一拐地多次登門,終于打動了對方。"那時她一個月才兩三百元錢,辛辛苦苦沒有任何名利,這才是真正的講奉獻的好黨員,"單金妹說。在黃偉玲的影響下,熱心公益的單金妹在56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,至今她已幫助10多名下崗人員重新走上工作崗位。
居委會黨總支書記王叢清透露,整個社區目前已有93名黨員,以黨員為主的居委會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,集體獲得的獎金、外出補貼等統統作為社區工作經費,不進入個人腰包;愛心人士贈送給工作人員的慰問品,一律全部轉送給社區的困難戶。
正是在這些黨員骨干分子的影響下,望州南群眾有樣學樣,營造了愛心涌動、互幫互助的溫馨氛圍。81歲的老太太伍蓮芳退休后本可以平靜地頤養天年,可她看到別人整天忙碌自己也閑不住了,小區的治安、防火、防盜、綠化,不管大事小事老人都積極參與,而且還帶動了一大群離退休老人一起為大家服務。
真心實意求解民生難題,以群眾需要為第一需要,"幫"字成為創新幫扶機制的動力和源泉
望州南社區的一個好做法就是及時對群眾的需求作出呼應,群策群力創新工作機制和途徑,以"共建共享"為渠道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廣大社區群眾對和諧建設的參與熱情,使居民迸發出更多的共建和諧的創造活力。
1997年6月底香港回歸之前,望州南社區計劃組織一次拔河活動,當時利用僅有的100元錢購買了基本用品,又請求社區物業公司協助解決了比賽獎品,最終活動好評如潮,令很多人都沒想到。
"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,"王叢清說:"這類活動的開展很好地融洽了鄰里關系。"社區開始想方設法爭取多方面支持舉辦了一系列社區集體活動,拔河,舞蹈比賽,歌賽,包粽子大賽,烹飪廚藝大賽,隔三差五的集體活動促進了居民的溝通交流,居民們又在活動中升華了感情。
根據居民建議和社區實際,2001年望州南社區創建了首府第一家"社區110求助服務中心",中心24小時值班,有求必應地處理家庭不和,鄰里糾紛,治安案件。去年以來,中心共及時處理各種家庭糾紛、鄰里矛盾及治安事件100多起。
2005年2月,望州南社區根據居民建議成立了全市首家農民工社區俱樂部,43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在俱樂部可以閱讀、健身、上網、打球。在望州南社區,還有一支30人左右的"老媽媽巡邏隊",她們自發組織起來在小區內巡邏,檢查衛生、澆灌花草,發現火災等安全隱患及時報告居委會和保安。
在平凡而又溫馨的望州南社區,不少人在外面有了新房,卻依然選擇了留守。吳數文夫婦和子女至今擠住在狹小的兩房一廳內,兒子長期住大廳,有人想以一套全新的三房一廳跟她換房。"人家的房子又大又漂亮,可我就是舍不得這里,"吳數文說。
南寧市興寧區委組織部部長韋敏杰說:"望州南社區居民以困難群體居多,社區硬件設施條件也相當落后,這樣的社區能夠凝聚形成'能幫就幫'的和諧民風,為我們基層和諧建設樹立了一個看得見、學得著、做得到的實實在在的榜樣。"
四次親赴望州南社區考察的南寧市委書記馬飚認為,望州南社區以樸素的"幫"字為突破口扎實開展和諧社區建設工作,充分尊重群眾意愿,注重實效而不搞形式主義,量力而行而不盲目攀比,突出特色而不強求一律,已經形成了"衣食住行能幫就幫、就學就業能幫就幫"的和諧局面,其先進經驗和做法值得好好學習和推廣。(完)